据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何欣荣、郭敬丹、王琳琳)“推动网购、快递健康发展。”连续五年,快递业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快递已成为居民新“开门七件事”之一,这个行业的点滴变化关系你我生活。绿色包装、末端派送、快递员权益保护……跟快递有关的这些事情,成为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
绿色包装:明确相关标准,给予有效支持
去年年底,国家邮政局等十部门联合推出《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虽然绿色包装已成发展共识,但真正落实还需多方努力。“快递业绿色包装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绿色循环产品的使用,到包装回收体系的建立,需要从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等方面,形成更为完善的机制。”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说。
使用绿色包装,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邮政局普遍服务司司长马旭林认为,对使用可降解包装材料的电商和快递企业,可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末端派送:完善服务设施,发展共同配送
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400亿件,人均每年29件。快递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烦心事也开始出现:白天上班家里没人,快递小哥把包裹放在消防栓下面就走了,造成无人签收、快件丢失等情况。
但与此同时,快递员们也有不少吐槽。“我听很多同行说,送快递时一些高档住宅区、写字楼进入不方便。联系收件方,打电话老是没人接,造成一个件要送好几次,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上海市邮区中心局上海站邮件处理分中心邮件接发员柴闪闪说。
对此,今年1月出台的《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提出:“创新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方式,明确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的公共属性。”
“包括快递柜在内的末端设施量还远远不够。作为一种基础便民措施,希望在更多的住宅区、办公区得到推广。”柴闪闪表示。
马旭林建议,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可以发展城市末端共同配送,建设融电商、快递、蔬菜粮油、饮用水等配送服务于一体的社区配送公共服务站,避免各自为政、各占一摊,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
规范用工:保障快递员权益,向智能化要效率
在快递业的用工体制中,有的是合同工,有的是派遣工,有的是临时用工。“要从源头规范,加强对快递员工的培训指导、劳动保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防邮电工会主席杨军日说。
保障快递员合法权益的同时,快递业也在加快转型。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转为向高科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要效率。
菜鸟网络显示,近年来“双11”签收1亿件包裹所需的时间,从2013年的9天,缩短为2017年的2.8天。“单量越大、速度越快”曲线的背后,就是通过大数据和智慧算法,让每个包裹都有最优路径。甚至做到“未卜先知”,把商品提前布局到消费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