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双十一”过后,塑料快递包装垃圾的激增总会引发广泛讨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力推广塑料垃圾回收利用,是比较现实、高效的对策。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如果整个长三角在一年内全部采用可循环塑料快递包装,可减塑10.35万吨,相当于2019年上海、杭州、苏州、温州4座城市的一次性快递包装塑料消耗总和。
倡导绿色“双十一”成共识
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39.65亿件,其中11月11日当天共处理快件6.75亿件,同比增长26.16%,再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和快递行业积极倡导绿色“双十一”,推出电子面单、可替代塑料包装、循环集包袋,避免电商件二次包装,在快递“最后100米”集中回收包装物。
在香港路上的顺丰速运网点,记者发现传统的土黄色纸盒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黑色帆布盒“丰BOX”。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帆布盒的原料含有循环利用的聚丙烯塑料。相比传统纸盒、一次性快递包装袋,帆布盒更加耐用,一般“寿命”在100次左右。这类帆布盒内设有固定的防破损部件,也减少了泡沫塑料等一次性填料的使用;帆布盒外的拉链能取代一次性胶带,扣上锁扣,确保运输件的私密安全。“客户下单时可以备注,快递小哥会带着盒子上门收件,送到后再将空盒带回来。”站点负责人说,这款盒子目前已在全国11个省市、96座城市推广。
倡导绿色“双十一”虽然已成行业共识,但据相关机构测算,今年“双十一”期间,仅有1亿多个快递包装物(含塑料填充物)在快递代收点被直接回收,进入二次循环链。这意味着,还有至少80%的快递包装物由于种种原因,未被直接回收。
区域协同推进“节塑”潜力大
相关报告建议,长三角“包邮区”以不到全国1/40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超过全国1/3的快递总量,应当成为我国快递包装循环利用的先试先行区。
长三角传统“包邮区”共包含25座城市,2019年的一次性快递包装塑料消耗总量达26.7万吨,其中传统一次性塑料袋消耗量最多,达23.39万吨。经测算,若长三角“包邮区”能在同城快递中100%应用循环快递包装,可节约塑料类包装4.69万吨,减塑量比2019年上海的一次性快递包装塑料消耗量还要高出0.9万吨。若能在同省快递中100%应用循环快递包装,则可减塑5.93万吨,比2019年杭州、苏州加在一起的一次性快递包装塑料消耗量还要多。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发现,在同城和同省应用循环快递包装的资源节约潜力差别较小,但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应用循环快递包装的资源节约潜力却达到10.35万吨,这说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整个区域协同推进循环快递包装试点,能达到更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效果。
畅通塑料垃圾循环利用渠道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指出,塑料垃圾循环再生的主要阻碍有三种。首先,从顶层设计来看,循环快递包装的大规模应用缺乏制度支持。谁来负责回收?怎么回收?产生的成本谁来付?政府、生产商、电商、快递公司、消费者在这个快递包装链条中分别要承担哪些责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明确。其次,从执行模式来讲,许多快递公司虽积极进行循环快递包装的探索,但都是各搞一套,效果有待检验,更多企业仍在观望,希望行业能出台统一标准,在塑料垃圾循环再生上给予引导和规范。最后,从管理和消费理念来说,目前循环快递包装的推广仍缺乏相关激励性和惩处性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积极性不高。
专家建议,在塑料垃圾循环利用这件事上,不妨重拾过去的押金制度。比如,一次性可降解塑料袋向消费者收费1元钱,但如果消费者支付押金选用可循环塑料包装,使用后被回收,就退还押金。押金制度还可与个人信用积分体系挂钩,如以个人信用积分作为担保免押金租借循环快递包装等。这样可点燃公众参与可循环塑料垃圾回收的积极性。
明确了各环节的责任和成本,接下来就是畅通塑料垃圾循环利用的渠道。专家建议利用新业态形成快递塑料包装的循环闭环。比如,快递驿站综合服务点,能较好地实现绿色配送、绿色回箱;大型石化企业加油站,可成为废塑料循环回收体系的服务网点。政府部门可将上述网点纳入城市公共建设配套设施,在资金、用地上予以支持,让快递包装回收更便捷。